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有“最佳政府投行”之称的合肥,近期又在资本市场捷报频传。
7月8日,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屹唐股份”,股票代码“688729.SH”)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敲钟上市,此次发行价为8.45元/股,发行市盈率为51.55倍,开盘价为26.20元/股,上涨210.06%,开盘时总市值为774亿元。
这家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背后,站着一众合肥国资:合肥产投集团与合肥高新控股集团参股子基金合肥华登基金曾投资、合肥建投资本所属芯屏基金曾投资。
7月9日,合肥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企业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智嘉”)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HK2590)。本次发行定价为16.8港币/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7.12亿港币,创下了迄今为止机器人企业港股IPO募资规模的最高记录,也是今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业IPO。
近日,证监会官网披露,国产存储巨头长鑫科技拟 IPO 并接受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内存企业,总部位于安徽合肥,其全资子公司长鑫存储是中国首家实现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也称内存)芯片规模化量产的IDM(垂直整合制造)企业。
2016年,当合肥市政府决定引进长鑫存储时,一期项目需要180亿元资金投入,其中四分之三要由合肥市政府承担。这几乎是天文数字,但合肥没有犹豫。
如今,合肥产投控股的企业已成为长鑫科技第二大股东,持股12.42%,仅次于持股21.67%的第一大股东合肥清辉集电。2024年3月,长鑫科技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约1400亿元。
有投资人笑称:“跟着合肥政府投资,就财务自由了。”
可见,合肥国资眼光之独到。合肥有“最佳政府投行”之称,此前,最令市场津津乐道的是,合肥专盯那些“走投无路”的大型困境企业大胆下注“招安”,敢于接纳“落难王子”。一家家深陷困境、举步维艰的独角兽企业,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史诗般的崛起”:
1999年12月,科大学生出资300万元创立的“硅谷天音”弹尽粮绝之际,安徽信托、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三家国企分别拿出1020万元各占17%的股权,与硅谷天音的老股东一起成立讯飞有限,最终解了燃眉之急。
这家企业就是科大讯飞的前身。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市值千亿的明星企业,成为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2008年出手当年巨亏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京东方落户合肥,开建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项目所需175亿元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
2013年,华米科技的前身华恒电子陷入发展困境,合肥高新建投集团旗下高新信用担保公司及时提供担保。
2019年,引入新能源汽车业务,江淮、大众、国轩、蔚来已经抱团式扎根合肥。
对于投资的风险谁来担这个问题,曾任合肥市委书记,现任安徽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的虞爱华曾直言:投资的风险肯定是党员干部担,特别是主政者,要敢于担风险。“只想保险,怕担风险”干不成事。当然,担当作为不是胆大妄为,必须基于科学的决策、严密的程序。 “有多大的担当,干多大的事业。纵观合肥,许多成功战例,都是基于科学的决策和严密的程序,都是与企业先‘共患难’,然后才‘同富贵’。京东方、蔚来汽车的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合肥,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有网友问,政府如果整天都在考虑投资,考虑回报,这些似乎不应该是政府的本职工作?虞爱华坦言,为政府挣钱不丢人。“挣的越多越好,这是为老百姓挣钱呢。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抓科技创新,实际上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实所有做的事情里面都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你有财力去做这个事情。那么财力在哪里?你肯定要靠发展,发展要靠项目,项目要抓新型产业才有未来,所以有人认为合肥跳到水里面和大家一起游泳,正因为合肥这种做法,才让很多企业少了顾虑和担心,如果说,你让企业在水里游,他呛水了你也不拉他那要你政府干什么,所以说,中央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有为政府和有为市场结合好,合肥的这种做法,我认为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
有业界人士把“合肥模式”总结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的参与者,强有力地主导本土产业政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并举,才成就了合肥的“最佳政府投行”。
从合肥国资的一系列手笔可以发现,他们的市场化倾向比较明显,因此在选产业方向时也较为准确。母基金研究中心关注到,合肥的国资LP在基金出资也非常活跃。
近两年,合肥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布局,精准挖掘上下游及前沿领域衍生创投机会,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思维,不断将产业导入城市。
合肥在基金方面的活跃,业内总结为“合肥模式”: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进行产业培育,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
而合肥正不断完善、升级这套创新打法——当以“投”代“引”的“合肥模式”引来全国代表团竞相学习,合肥已悄然升级,投资理念从产投向创投转变,展开了“创投城市计划”,以基金为抓手,聚集资本、挖掘项目、判研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合肥的投资招引方向正从培育龙头向产业链前沿领域倾斜,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精准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及前沿领域衍生创投机会。”合肥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合肥的“创投城市计划”,关键核心是母基金,成立母基金的目的是打造符合合肥产业及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基金丛林”,引导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在“创投城市计划”的浸润下,“投早、投小、投科技”在合肥逐渐蔓延开来。如今,合肥“创投城市计划”成效初现,创投的土壤正在形成。据悉,合肥的“基金丛林”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为矩阵,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可以实现对创新企业的“接力投”。
合肥的“基金丛林”依旧在不断完善:2024年,安徽省首支“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注册设立,规模28亿元,由兴泰资本牵头组建并担任基金管理人。这只新生的S基金得到了合肥各级国资的支持,而这也是中部地区首只国资体系的S基金。
2024年,合肥市升级打造“创投城市计划”2.0,从简单的资源对接升级为全要素资源的活动平台。对内,一站式链接省市国资平台、全域场景机遇、优质科创资源和各类载体平台资源,精准匹配产业政策包和创新金融产品;对外,强化与私募基金、政府基金、产业资本、金融机构、智库机构、研究院所等不同资源的合作,持续扩大“创投生态合伙人”朋友圈。
广招“创投生态合伙人”
与国资引领的传统“合肥做法”相比,“创投城市计划”2.0创新发展社会资本撬动和全域场景链接。当前,“创投城市计划”平台已集聚各类创投生态合伙人近300家,链接基金200多只,总规模达4000亿元,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支撑。两年以来,“创投城市计划”举办专场活动超600场,推动近1400个产业项目参与资本融资对接,成功推动项目融资落地超500个,撬动的项目总投资超2100亿元。深向科技、导远电子、全芯智造、中科卫星等一系列新质生产力项目在城市创投平台完成融资并成功落地。
因此,合肥,在投资圈的人气越来越热。有投资人感叹“半个高铁车厢都是去合肥的VC”,此言非虚,合肥已成为投资机构的热门打卡地。对GP的吸引力,母基金是关键——合肥,正在落地越来越多的母基金。
合肥俨然已成为安徽省-市-县多层级投资矩阵的汇聚中心。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除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安徽省新材料产业主题母基金、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主题母基金、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等省级母基金落户合肥外,合肥在2022年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力争5年内培育5-10家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引进不少于50家行业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实现备案基金管理规模不少于50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据了解,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在筛选GP方面,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GP的管理能力,包括机构资质、管理团队信誉、投资业绩和投资优势等,或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更为透彻的研判能力;二是GP的储备项目情况,比如基金过往的投资项目数量,以及它自身对于项目招引的话语权;三是GP的募资能力,比如对于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
着力做优“双招双引”,用四链融合浇灌创新丛林,这是“投行型政府”——合肥市赋予其政府引导母基金的雄心。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合肥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基金矩阵”无疑会继续完善,推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