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近10年发生的重金属中毒事件看,其多为环境污染(土壤、水源、空气等)、资源回收污染(电池等)两类。
铅等重金属元素一旦含量超标,机构与个人应如何做好应急处置并提前预防?
日前,多位公共卫生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儿童血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自我国2000年开始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后,土壤、水源与空气中的铅元素已经得到很好控制。那么,应对可能产生的铅等重金属污染,筛查、检测与治疗都有哪些方式?机构与个人的预防工作如何做?
早有诊断路径
血液中铅含量超标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影响?
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教授徐纪文表示,通常正常人体内也会有一定的血铅含量,一般在50μg/L(微克/升)以下,这是一个正常值。
徐纪文称,血铅进入身体有三个途径,包括消化道吸收(占到70%~80%的比例)、呼吸道吸入(含铅汽油挥发等)和皮肤直接接触(涂抹化妆品等)。血铅在身体内也会分布在血液、大脑和骨骼三个地方;其中,血铅沉积在大脑的海马体中会造成记忆力下降,血铅沉积在前大脑额叶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血铅沉积到小脑则会造成行走不稳;因此血铅对儿童智商下降的影响不可逆。
对于驱铅(也称排铅)治疗,徐纪文也表示,排铅渠道较为单一,通常就是通过胃肠道进行排泄,一些血铅含量较高的患者还需要增加熬合剂使其加快排泄。不排除也有情况是血铅指标恢复正常后,之前沉积在骨骼中的铅还会缓慢析出,分布到血液和大脑,还需再接受治疗。
那么,血铅筛查、检测工作应如何开展?事实上,国家卫生部门2006年发布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下称《预防指南》)称,近年来,我国儿童血铅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城乡儿童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200μg/L的比例很低,因此无须进行儿童铅中毒普遍筛查。但对于存在或怀疑有工业性铅污染地区,可考虑进行儿童铅中毒的筛查。
国内一位三甲医院检验科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尽管血铅检测能力与设施配备并不复杂,但能提供这项服务的医疗机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血铅检测需采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该方法应配备相关试剂、设备,定期还要接受质量控制与检查,但需要进行检测的病例数很少。另一方面政策不鼓励医疗机构开展铅、镉、汞等微量元素的收费检验。
记者注意到,与上述《预防指南》同期发布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文件则将“静脉血铅水平(而不是指尖末梢血)”作为了诊断的依据,同时该文件还规定了诊断分级、处理原则。
文件称,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为100~199μg/L的为“高铅血症”,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200μg/L的为“铅中毒”,铅中毒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血铅水平分别为200~249μg/LL、等于或高于450μg/L)。文件还对后续的治疗与用药给出了明确指导。
控制与预防
记者梳理过往信息发现,从全球近10年发生的重金属中毒事件看,其多为环境污染(土壤、水源、空气等)、资源回收污染(电池等)这两类。对于此类情况,机构应如何做好日常监测与应急处置?个人又该如何预防?
一位疾控部门资深专家告诉记者,儿童血铅超标诊断、救治属于临床范畴,而与“人群”相关的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则需要由疾控来开展,包括预防事件发生、控制污染源扩散等来保障人群健康,“任何一起人群中毒事件或传染事件都需要通过详实调查来完善证据链,最终确定污染源。”
对于机构的日常监测与应急处置,该专家表示,首先,一些粮食、蔬菜等农业种植基地需要进行重金属元素的土壤排查,符合条件方能投入使用,未达标准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壤修复。其次,幼托、小学等重点场所装修、教学器具选购,应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应着重关注涂料、油漆和过于鲜艳的玩具和用品,尽可能排除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
“再次,各地环保部门也会针对重金属等指标进行持续监测,这些监测结果一旦出现大幅度波动也需要实时与相关部门进行联动处置。”该专家还称,借鉴国际经验也非常重要,一些发达国家曾应镉、汞等工业污染引发了“水悮病”“痛痛病”等,相关处置方法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个人又该如何预防?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主任申捷表示,对于一些高危的、可能接触铅等重金属的儿童或成人(有职业暴露风险的),还是要注意进行相关的筛查,必要时要行监测。
上述疾控部门资深专家给出建议称,一方面,成人和儿童都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尤其是对于给儿童食用的食品,家长要特别注重其卫生,应从正规渠道去购买和获取。
另一方面,应注意儿童器皿的安全。对于儿童使用的用餐、饮水器皿,要尽可能采用高温瓷具,少用颜色过于鲜艳、装饰过多的盛具;此外,幼儿园、小学等重点机构也需要应定期重点关注饮用水、餐饮方面的安全,采购的玩具、课桌椅等用品也需要严格把关,以保障儿童的安全。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