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蒸发40亿!国资也救不了的药企,究竟错在哪儿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4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精彩预览

导读

2024年12月,莱美药业的一纸公告引发医药圈广泛关注。这家曾作为“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高调亮相资本市场的明星药企,正面临实控人易主的关键时刻。

中恒集团,作为广西国资委控股的国企代表,在五年前高调入主,如今计划将其所持有的23.43%股份全部转让,彻底告别这场曾寄予厚望的资本合作。

这五年,恰好也是莱美药业从增长轨道滑向亏损泥潭的五年,一边是白衣骑士的黯然抽身,一边是跌宕起伏的股价业绩,令人唏嘘。

01 从十年十倍到跌跌不休

莱美药业的故事要从更早说起。

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邱宇与重庆制药六厂联合创办,2009年登陆创业板,成为重庆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抗感染类、消化系统、肿瘤用药及肠外营养药物等多个仿制药方向。

200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从1.66亿元一路增长至18.59亿元,基本保持年年上涨,十年间翻了近十倍,是区域医药企业中少有的持续型成长股。

彼时推出的“莱美舒”等产品市场口碑尚可,业内普遍认为其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然而,风向在2019年急转直下。

这一年,公司首次出现上市以来的净利润亏损,亏损额度高达1.55亿元,次年亏损更是扩大至3.27亿元。

此后连续五年亏损,截至2024年末,累计亏损超8.7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仅为6.0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642万元,延续低迷状态——从营收和盈利表现看,莱美药业基本已经告别区域药企龙头的定位。

与基本面一同走低的还有股价:从历史高点20多元一路跌至2024年中不足2元,累计跌幅超过90%。

即便在2024年末微盘股行情中有所反弹,短暂回到6元区间,但对多数老股东来说早已无法弥补漫长的沉没成本。

添加微信,免费领取 董秘 专享工具包 ▲

02 中恒出手,但力有未逮

2019年,正值莱美陷入财务危机之时,中恒集团果断出手接盘!

当时公司原实控人邱宇因债务问题陷入困境,公司控股权悬而未决。

广西国资委旗下的中恒集团迅速布局,通过协议转让、定增、二级市场买入等手段,耗资超过11亿元,拿下23.43%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这场白衣骑士救局的剧本,曾被外界寄予厚望。莱美方面也在公告中表示,引入国资将有利于经营稳定、促进产业协同。

5年蒸发40亿!国资也救不了的药企,究竟错在哪儿

然而,入局后的现实却是一地鸡毛。

公司并未因为国资的到来而迎来转机,反而在销售主导、研发乏力的老路上越陷越深。

2019年销售费用高达9.52亿元,占比超50%,而同期研发费用仅为1.64亿元。此后,研发投入持续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仅剩4437万元,研发活力几近枯竭。

与此同时,公司治理层面也未真正实现重构。

原实控人虽然股权退出,却仍通过司法拍卖陆续实现巨额套现。公开数据显示,邱氏兄弟在2020-2022年间通过股权处置累计套现约14亿元,几乎全身而退。

而中恒集团虽掌握控股权,却未能对内部团队形成实质性变革,战略调整缓慢,研发创新进展迟滞。

彼时行业已经进入仿制药红利终结、集采大潮席卷的周期,国家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价格体系被重构。对于依赖渠道和仿制药老品种的企业来说,集采就是利润清零的信号。

若不在研发与创新上快速补位,很快就会被时代边缘化,而莱美药业未能在第一时间完成模式切换,错失了重要的战略转型窗口期。

与此同时,从2023年起持续发酵的医疗反腐,也进一步冲击了传统销售体系。

根据公开数据,自2023年中起已有超过30家医药上市公司高管被调查,涉及行贿、回扣、采购舞弊等问题,对医药行业旧有路径构成了沉重打击。

对于销售费用占比高、依赖老渠道维系收入的企业而言,这几乎是致命一击。

莱美药业的销售体系并未及时重构、合规化建设滞后,使得公司在双重压力下几近失速。

03 终于放手,转让启动

2024年底,中恒终于启动股份转让的公开征集程序,意图“甩包袱”彻底退出。

但转让工作推进并不顺利。

截至2025年7月,已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质疑:

“征集都过去五个月了,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是不是忽悠式重组?”

对此,中恒集团回应称:

“公司已暂缓莱美药业股权转让事项的公开征集程序,股份转让事项正有序推进中,公司将择机重新启动公开征集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换句话说,转让计划暂时搁浅,但方向未变。

市场推测,潜在接盘方尚未完成尽职调查或在估值、条款等方面与中恒存在分歧,导致交易未能实质落地。

5年蒸发40亿!国资也救不了的药企,究竟错在哪儿

这类情况在当前的医药并购市场并不罕见。

一方面,中小市值医药企业估值走低,具备一定并购吸引力;另一方面,想要接手一个多年亏损、治理结构复杂、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后期投入与整合难度远非账面价格那么简单。

尤其是面对周期反转缓慢、行业监管趋严的大环境,投资机构和产业方都更为谨慎。

此外,从2023年下半年起,医药领域并购交易逐渐升温。国资出清、产业基金抄底并购成为主流路径。

典型如天*力向华润三九、国新投资转让股份,总价达到73亿元,成为医药板块并购标杆大单。

再看科创板,截至2024年末,已有47家生物医药企业实施或披露回购方案,显示出部分创新药企业在战略调整中仍有主动出击的力量,但莱美药业显然不属于这个主动调整的阵营,更像是一个等待命运改判的角色。

04 5年蒸发40亿,究竟为何?

在中恒托底的五年里,莱美药业的市值从高点的86.37亿掉到了如今的40.65亿,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总的来说,莱美药业的五年国资之旅给众多企业明确了答案:一个企业的命运,不靠谁控股来决定,而要看核心竞争力是否真正建立!

资金可以托底,但救不了战略方向;老板可以换,但如果中坚团队不动、研发系统不改、销售模式不变,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国资带来的只能是结构稳定,却无法凭空制造成长性。

今天的莱美药业,从资本宠儿变成一个资产待接手对象,其实是过去模式错位、管理保守与行业趋势错配共同造成的结构性结果。

对其他医药企业、制造企业甚至科技企业的高管来说,或许从这家公司身上可以读出一个周期的真正启示:

危机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就降临的,而是长期战略偏差导致的最终爆发。看清趋势、早点转弯,比任何临时纾困都来得靠谱。

针对董秘的学习需求,董秘俱乐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提升机会,我们的线下课程《董秘实务操作研修班》课程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人脉、资本服务、业务交流,助力董秘提升,欢迎扫码咨询。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